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与国内核电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股票配资导航网站,我国天然铀保障供应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
11月21日,国内核工业体系的核心力量、天然铀保障供应的“国家队”——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铀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开启申购(网上申购代码:001280)。
作为中核集团核心子企业、我国天然铀供应的“国家队”,中国铀业此次计划公开发行2.48亿股普通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2%,募集资金将全部聚焦天然铀产能建设、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补充流动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赋能,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强核基石、核电粮仓”的战略地位,向“以铀为本、国际一流”的科技型矿业公司目标迈进。
从“海外拓荒”
到“全球布局”的战略进阶
中国铀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核工业铀资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缩影。公司前身为1989年设立的中国核工业物资供销总公司,2006年转型为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开启海外铀资源开拓之路;2009年完成全民所有制改制,2019年迎来关键战略重组——中核集团将国内核电天然铀供应业务、国际市场天然铀贸易业务及7家核心子公司股权划转至中国铀业,自此形成“天然铀主业、共伴生资源利用”的完整业务格局。
如今,中国铀业已构建起覆盖天然铀采冶、销售、贸易全链条的业务体系,在国内外铀资源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国内,公司拥有17宗天然铀或铀钼矿采矿权,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广东等资源富集区域,掌握以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为标志的复杂砂岩铀矿开发技术体系,攻克“三高”(高钙、高铁铝、高矿化度)铀矿浸出等行业难题,实现国内天然铀高效开发;在海外,控股的纳米比亚罗辛铀矿是全球第六大铀矿山、第二大露天铀矿山,2022年产量位列全球铀矿山第六位,同时在非洲、中亚等全球主要铀资源富集区推进新项目布局,与哈原工、卡梅科、欧安诺等国际头部铀业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为国际铀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从业务规模看,中国铀业已成长为全球主要天然铀供应商之一。根据世界核协会数据,公司天然铀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十,2022—2024年全球产量排名稳定在第六位,2024年境外子公司罗辛铀业产能达4500吨铀氧化物,报告期内产量分别为2659吨、2920吨、2600吨和1534吨铀氧化物,为全球核电产业提供稳定的铀资源支撑。
天然铀主业扛鼎
多元业务协同发力
依托行业领先地位与成熟业务模式,中国铀业近年来经营业绩呈现“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的双优态势。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05.35亿元增长至172.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07%;净利润从15.20亿元提升至17.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2%;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51亿元、净利润8.71亿元,延续稳健增长趋势。
从收入结构看,天然铀业务是公司的核心支柱。报告期内,天然铀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9.22%、91.92%、93.35%和92.08%,2024年天然铀业务收入达158.98亿元,其中自产天然铀产品销售、外购天然铀产品销售、国际天然铀贸易收入分别为40.54亿元、72.23亿元、46.21亿元。
在巩固天然铀主业的同时,中国铀业积极拓展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公司在湖南衡阳建成以独居石为原料的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独居石精矿1.5万吨,氯化稀土年产能1.93万吨,2024年产量达1.44万吨;在河北张家口应用绿色高效氧压浸出技术处理铀钼矿,四钼酸铵年产能2488吨,2024年产量2300吨;在湖南耒阳布局钽铌矿综合利用项目,五氧化二钽、五氧化二铌年产能分别达214吨、798吨,2025年1—6月产量分别为43吨、167吨,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财务方面,公司资产规模持续扩大,2022—2024年末资产总额从191.54亿元增长至206.83亿元,2025年6月末进一步增至277.31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2025年6月末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为53.62%,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公司重视投资者回报,制定明确的利润分配计划,承诺上市后在满足“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足额预留法定公积金、无重大投资计划”等条件时,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可分配利润的30%,为股东提供稳定回报。
IPO募资加码主业
夯实“核电粮仓”地位
此次IPO,中国铀业将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按轻重缓急投入八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7.98亿元,其中募集资金拟投入41.10亿元,聚焦天然铀产能提升与共伴生资源利用,深度契合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
在国内天然铀产能建设领域,公司计划投入21.84亿元打造四大重点项目,分别为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纳岭沟铀矿床原地浸出采铀工程、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床原地浸出采铀二期(芒来矿段)工程、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七三七、七三九地浸采铀扩建工程、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棉花坑矿井三期工程。这些项目顺利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国内天然铀自主供应水平,有效降低我国天然铀对外依存度,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在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板块,公司拟投入6.93亿元推进三大核心项目,包括中核沽源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水冶综合技改项目、江西共伴生铀资源(独居石)综合利用项目、中核华中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钽铌新材料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铀钼、独居石、钽铌等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其中江西独居石综合利用项目为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独居石处理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强化稀土、稀有金属供应保障能力,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公司拟投入12.3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一方面用于增强全球天然铀资源获取能力,灵活应对国际市场波动,保障采购与贸易业务开展;另一方面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提升抗风险能力,为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全球核电复苏下
需求红利与增长空间
中国铀业此次上市,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受益于全球核电产业复苏与国内政策支持的双重机遇。
从全球视角看,“双碳”目标推动核电成为清洁能源重要选项。世界核协会在相关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电反应堆对铀的需求将上涨三分之一至8.6万吨,2040年将达15万吨,较2024年的6.75万吨增长1倍多,天然铀行业将进入长期景气周期。花旗分析指出,铀生产商潜在的交付不足,加上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激励核能产能增加,使得铀价面临巨大的看涨风险。同时,全球天然铀资源分布与产量高度集中,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三国贡献了全球超50%的资源量和近70%的产量,前十大生产商占据90%以上的产量,这种寡头垄断格局下,具备资源与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更易把握市场机遇。
从国内市场看,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天然铀需求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已达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均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至2024年,核电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49%。《“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此外,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及世界核协会测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2亿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至10%,对应的天然铀年需求量将从2025年的约1.05万吨稳步攀升至2030年的1.45万吨左右,五年间累计需求总量预计超过9.5万吨。作为中核集团天然铀独家供应商,中国铀业将直接受益于国内核电建设浪潮。
政策层面,国家对天然铀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铀矿采冶”“共生、伴生矿产提取有价元素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列为“鼓励类”产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大幅提升战略资源保障能力”,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从“强核基石”到“全球领军”股票配资导航网站,中国铀业此次登陆资本市场,不仅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实力与行业影响力,更将肩负起保障国家铀资源安全、推动全球核电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募投项目逐步落地与行业机遇持续释放,中国铀业有望在全球铀业市场中占据更重要地位,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